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家长们可能忽略了这种疾病……

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家长们可能忽略了这种疾病……

来源:婴育儿    阅读: 2.1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容易忽略,却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的疾病。

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家长们可能忽略了这种疾病……

唉,太愁了,我宝到现在还没学会骑自行车!”

“唉,我娃每次走平衡木都会摔,到底是啥原因呀!”

“我家孩子都九岁了,做作业和考试特别慢!”

……

不少宝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慢半拍,这可能不是所谓的“有种慢是妈妈觉得你慢”,而可能是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惹的祸!

“发育障碍?那孩子会不会不发育,长不高?”

宝妈们不必担心,大部分的DCD患儿智力没有问题,主要表现是比较“笨拙”,干啥都慢。

有些宝妈又会疑惑,“那我如何判断我家孩子是‘慢性子’,还是存在发育性协调问题呀?”,不要着急,“界妹”特别邀请了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的花静主任,逐一解答宝妈们所关心的问题!

“DCD儿童,日常有哪些表现?”

不像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DCD尚未引起宝妈们的强烈关注,但是它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小觑。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5岁至11岁儿童DCD的患病率为5%-11%。花静主任的研究团队在国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8%左右的孩子患有DCD[1, 2]。

DCD是一种以运动能力差为特征的神经发育异常,虽然大部分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正常,但仍存在由于动作笨拙、身体平衡及协调能力不足、书写技能差而影响学习成绩、心理问题。

具体而言,DCD主要表现为动作笨拙、运动技能缓慢和不精确。此外,运动技能缺陷显著地、持续地干扰了与生理年龄相应的日常生活的活动,以及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成绩、活动、休闲、玩耍等。

患有DCD的儿童,并非是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慢”表现出的“笨拙”。

当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不足时,主要表现为手脚笨拙、不会很协调地摆动双臂跑、走和跑时不容易坚持直线、走平衡木速度慢且摇摆晃动等。

花静主任表示,“对于学龄期的DCD儿童,一般来我们诊室就诊时,首先我会让他做‘金鸡独立’;如果孩子患有较严重的DCD,这个动作基本上无法维持1-2秒。”

此外,家长也可以根据一些非常典型的DCD表现进行判断,例如,孩子吃饭、穿衣服慢,很难学会骑自行车,体育成绩差等。这些孩子不仅表现“慢”,而且幼时容易生病。到了小学阶段,孩子又会表现为写作业特别慢、特别累,总是满头大汗,但是质量并不高。

这些均反映了DCD儿童的精细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书写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

此外,大约50%的DCD孩子也会伴发ADHD等发育性疾病,在“笨拙”的同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其实,对于DCD儿童来说,DCD除了影响他们日常的活动技能、学业表现以外,更严重的情况是由这些症状引发的“后续效应”。例如,有些DCD儿童不容易合群,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成人期,造成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为啥我的孩子会得发育性疾病?”

国内外已经有文献报道,DCD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DCD在早产儿当中发生率比较高[1]。根据调查显示,在32孕周以前出生的孩子,DCD患病率将增加2倍。

其次,如果准妈妈有高血压、糖尿病、产期因素、甲状腺问题、妊娠的合并症和并发症等也会增加DCD的患病率。而对于DCD遗传方面的相关病因,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定论。

此外,家庭因素也会影响DCD的患病率。例如,室内外的运动空间、家长和孩子的互动等。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DCD的患病率也有一定影响。

花静主任表示,DCD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发病率大约为8.7%,较二孩家庭高。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进,相信DCD的患病率将有所下降。

“DCD该怎么检查?”

▎DCD能否通过检查通过影像学手段诊断出来呢?

花静主任告诉我们,即便是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也不一定能发现DCD儿童的脑部结构存在问题。

▎那应该如何评估DCD呢?

花静主任介绍道,DCD评估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筛查性评估[3]。近年来,运动协调性障碍问卷(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DCD-Q)是使用最广泛的儿童运动发育的主观筛查工具。

诊断性评估[4]。3岁是目前国内诊断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最小年龄段,可以在3岁进行诊断的评估工具便是儿童标准运动协调能力评估测试(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2)。

危险因素评估[5]。包括环境危险因素探讨、发育性语用障碍评估、精细运动能力评估等。对于环境危险因素的评估,常用工具是婴幼儿运动发育支持环境筛查(3-6岁学龄前儿童养育环境筛查)、家庭环境危险因素筛查、幼儿园危险因素筛查。

家长们要记得,DCD的早期发现很重要,如果孩子存在以上可能患DCD的危险因素,再加上出现了DCD的典型症状表现,请一定要尽早去正规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让孩子及早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干预DCD,关键要点有哪些?”

如果在患病早期,家庭、学校对孩子进行积极干预,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DCD的症状表现,甚至是降低DCD的患病率。

DCD的干预包括早期干预和确诊后的康复。根据花静主任团队2020年发表的DCD诊疗的最新国际指南(中文翻译版)显示[6],一般在5岁左右才能确诊DCD,因为0岁~3岁早期儿童的神经系统不稳定。

但是,如果在5岁前发现“蛛丝马迹”并进行干预,将明显改善其症状表现、预后效果。因此,早期的评估便尤为重要了,例如采用量化工具(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运动评估量表),以及根据孩子早期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初步干预。

▎家长们如何评估孩子是否以后会有患DCD的风险呢?

通过调查中国1万多的儿童爬行和走路情况,我们发现根据孩子爬行、走路的早晚情况,或许可以预测孩子是否会发生DCD。所以,宝妈们应该密切关注自家孩子是否是在正常的时期学会了爬行和走路。

此外,宝妈们要早点让孩子独立进食,切勿“过度宠爱”。

花静主任强调,独立进食既可以用于DCD的评估,也可以用于DCD的干预。与两岁、三岁后独立进食的孩子相比,从一岁开始便独立进食的孩子的DCD患病风险明显降低。

因此,花静主任鼓励家长应在早期开始训练孩子独立进食的能力,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的协调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国际指南的基础上,花静主任团队联合国内多个学会考虑了中国环境下的一些干预因素,围绕儿童DCD及青少年成人期DCD的评估、诊断、干预问题制定更适用于中国儿童的诊疗方案,且后续将对内容进行补充和优化。

小结

花静主任认为,DCD是一种容易忽略,却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的疾病。这也需要引起医生、家长、学校对该疾病的认识。

尤其是宝妈们,在抚养孩子的同时,需要了解一些孩子各时期正常发育的基础知识,多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心理变化。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更深的友谊,更能及早发现孩子在发育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早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孩子的疾病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Res Dev Disabil. 2014 Mar;35(3):: 10.1016/.2014.01.001. Epub 2014 Jan 27.

[2]Res Dev Disabil. 2014 Nov;35(11):: 10.1016/.2014.07.044. Epub 2014 Aug 17.

[3]Res Dev Disabil. 2015 Dec;47:: 10.1016/.2015.10.006. Epub 2015 Oct 27.

[4]Res Dev Disabil. 2013 Feb;34(2):: 10.1016/.2012.10.012. Epub 2012 Dec 6.

[5]Dev Med Child Neurol. 2016 Aug;58(8):: 10.1111/dmcn.13073. Epub 2016 Feb 19.

[6]Dev Med Child Neurol. 2020 Nov : 10.1111/dmcn.14693. Online ahead of print.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