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给孩子变换称谓,就会给孩子另一种人生

给孩子变换称谓,就会给孩子另一种人生

来源:婴育儿    阅读: 2.2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8岁?15岁?

错!

26岁,而且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我说:天啊,姐姐,他指导我吧,我哪儿有能力指导他啊!

于是表姐控诉了一通他儿子如何不懂待人接物,如何没有责任心,放假只知道玩,又如何不听她的话。

我真的是有点儿啼笑皆非。

我说:姐姐,别把他当小孩儿了,你尝试把他当做你单位新来的小同事,你会对他这么说话吗?

我想,如果表姐单位来了一名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同事,哪怕他是初入社会,也会让她很佩服的,毕竟能考入名牌大学又在名牌大学读研的人还是凤毛麟角的,所以人家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是无可厚非的,我想表姐对他说话的态度会很尊重很信任的。

但如果她的身份是妈妈,同样是这样的一名青年,一切就都是不行,因为他是她的孩子。

诚然,在妈妈的眼里,孩子五十了也是孩子,但是,如果你总把他当孩子,他就长不大,他就没有太强的社交能力。

要让孩子有责任心,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首先要从说话的态度做起。

听听表姐的口气,对一个二十六岁的大小伙子,喊乳名“霖霖”,她要把他“带”过来,因为她“指导”不了他了。

如果表姐的话这么说:张一霖放假了,你那天有空,让他过去找你,跟他聊聊参加工作后应该注意的问题,跟他分享一下你的工作经验,怎么样?

这样的口吻,就能感觉到是在和成年人对话了吧。

给孩子变换称谓,就会给孩子另一种人生

其实,如果从小换种口气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很可能有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中国的父母,太容易以家长的姿态高高在上的说话了,对孩子说话如同对宝宝,命令,或者安抚。这样的态度,只能给我们的孩子一种暗示:你是孩子,永远是孩子。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你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朋友晓霜的孩子叫李一然,4岁,上幼儿园了。晓霜对我说,她发现对孩子的称呼不同的时候,孩子的反应非常不一样。

当她叫他“然然”,他会感觉自己是个小孩子,他就会跟她撒娇;

如果她叫他“一然”,他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大一些,会跟她说“干吗?”;

如果她叫他“李一然同学”,他会觉得自己是个上幼儿园的学生,而自己的妈妈像自己的同学一样,他会跟她说“晓霜同学,有什么事吗?”

晓霜就用这样的称呼变化调整她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如果她觉得孩子累了,或者情绪有些急躁的时候,她就用安慰的称呼说:“然然,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如果她觉得孩子需要批评,她会对他说:“一然,我觉得你这件事做的不对!”;

如果她觉得孩子需要鼓励,她会对她说:“李一然同学,我相信你能做的到,你是最棒的!”。

她说这种变化称谓的方法十分有效,总能有效的引导孩子。

这样的事情我还接触过一个实例:同事青姐的儿子名牌大学毕业,工作很好,更重要的是非常孝顺,细心体贴,有责任感,前年结婚了,婆媳共处也非常和睦。

大家都夸青姐有福气,她的老公在孩子十岁的时候车祸去世了,自己含辛茹苦得把孩子养大,孩子如此有出息,也算是福报了。

但我认为孩子好是因为青姐教育引导的好,比如青姐一直和儿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她儿子叫张成,她叫儿子“成哥”。

我问她为什么叫自己的儿子“哥”啊?

她笑着说:是他的同学这么叫,我开始就开玩笑地也这么叫他,后来我发现这样称呼他的时候,他会有种责任感,有种被依赖感,因为他父亲早逝,我需要激发他男人的保护欲,所以我就一直这样称呼他,同时,这样称呼让我们母子没有距离感,没有代沟,可以更畅通的交流。

青姐的成功育儿经让我想到了那些我们看过的外国电影。在那些影片里,很多外国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都像是和同龄人说话,孩子也会对父母直呼其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国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独立性强很多。

其实我们的家长大多对孩子都不缺乏爱,而是缺乏爱的方法。对孩子的称谓和说话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暗示,换一种说话的方法,可能会让你的孩子换一种人生。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