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中国式家庭的硬伤,根源却是这个

中国式家庭的硬伤,根源却是这个

来源:婴育儿    阅读: 1.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爸爸不在身边怎么教育孩子》

中国式家庭的硬伤,根源却是这个

爸爸参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爸爸的陪伴和认可都非常重要。

多种权威研究证明,父亲角色在孩子(尤其是幼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男孩子需要父亲,他能学到父亲的刚毅、坚强、男子汉气概等等;

女孩子同样需要父亲,她能从父亲的赞许、欣赏中,懂得什么是女性的美德。

但是当下,能够真正做到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的爸爸,少之又少。父爱缺失似乎成了中国式家庭的一种常态。

父爱缺失,指的不仅是单亲家庭、聚少离多的家庭,更指的是那些虽然人在家,但很少陪伴孩子的爸爸…父亲角色缺失的影响,轻度的表现为胆小、焦虑等情绪性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就在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意味深长的填空:

()的父亲+()的母亲+()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你会怎么填?

根据绝大多数人的填写,答案是这样的: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如何解读这个公式呢?

简单理解,养育孩子从来不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

妈妈需要爸爸的支持。失去了丈夫的支持和陪伴,妈妈也不再是那个温柔的妈妈。

她们一面抱怨着丈夫的不作为,一面努力顶替上这个角色,随时随地把自己置于焦虑之中。

并且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来源了。

妈妈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绑架,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如此失衡的家庭顺利地制造出了失控的孩子。

这样的家庭结构着实令人痛心。


中国式家庭的硬伤,根源却是这个 第2张

爸爸的缺失,让家庭结构失去平衡


要避免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办法。

一种,是父亲多陪伴妻儿。

一种,是父亲的确没办法多卷入育儿,那么妈妈只做好妈妈该做的,并留意一些基本的育儿原则:

首先,如果爸爸因工作原因,长期外派而无法经常陪伴孩子,建议父亲利用宝贵的假期,尽量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以弥补对孩子陪伴的缺失。

如果是其他原因导致,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

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由于他的生活环境较为单一,建议母亲经常带孩子多外出活动,接触更广泛的人和事物,帮助孩子开阔眼界。

比如多个同龄的玩伴接触,尤其是男孩子;或者带他去郊游或旅行,提高孩子对于陌生环境、陌生人的适应性,避免孩子眼界狭隘或性格扭捏。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孩子的交际圈正在逐渐扩大,母亲应该尽量鼓励孩子独立行事,自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和矛盾。

比如在孩子闯祸以后,引导孩子对于问题的认识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此期间,母亲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孩子,而不是左右或替代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对于大孩子来说,与同龄同性伙伴的接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男孩子的特性。

另外,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父亲对于孩子照料的缺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母亲的情绪不满或者抱怨、失衡。

母亲应尽量避免将自己对丈夫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甚至是灌输给孩子,比如常在孩子面前数落父亲的缺点,或在孩子面前抱怨父亲的不负责任等等。

反之,正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失,更加应该在孩子心里树立起父亲的正面形象,比如可以跟孩子解释父亲为何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告诉孩子父亲也很爱他。

其次,在离异的家庭里头,妈妈充当好妈妈的角色就够了,没有爸爸的角色,不用太担心,一方面你可以做一些努力,再去重新成立一个家庭,建构一个家庭,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爱。

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着孩子,多走入一些孩子们的游戏中,或者给他补充一些成人的男性角色进来,比如舅舅、姥爷、家中的男性亲戚等,都是很好的。

父母应摒弃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尽量均匀分配父亲和母亲陪伴和照料孩子的时间,不要因为父母的矛盾,影响到孩子对父爱或者母爱的感受。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