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来源:婴育儿    阅读: 1.7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个小伙伴,一大屋子老人家,一碰头,闹闹哄哄的就开始了各种对比。

叮当嘴里一直咿咿呀呀的蹦字,婆婆开玩笑说了句:“小叮当呀,你看别人家xx,才比你大10天,就会说话了,你咋还是个小哑巴呢。”

叮当相比其他俩小伙伴,个头稍微弱了点,婆婆又说:“小叮当呀,你看别人家xx,才比你大3天,就比你高不少了。”

婆婆接着说:“是不是妈妈奶不够啊,你看他们家宝宝都吃奶粉了。你妈妈都不给你断奶,奶都没营养了……”

“哪里啊,你看叮当这胳膊结实的,我家媳妇是没奶才断的啊。”婆婆的另一位姐妹说。

我有点听不下去了,准备上楼写稿去。

然后又听到婆婆喜笑颜开地一句神补刀:“哈哈,那估计就是叮当妈妈个子小,不如你家儿媳个头大。”

虽然知道婆婆是无心地开玩笑,但听到那一句一句的“你看别人家xx”,真的是让我内心怒火冒出来。

但我很快镇定下来。

笑着去抱小叮当,故作委屈地说:“小叮当,奶奶老是拿你的不足去比别人的优点,你听了是不是很伤心啊,呜呜~~体检时,医生明明说各项发育指标都非常合格的嘛。”

婆婆一听,立马爽朗地大笑:“哈哈哈,好,咱不比不比,我们家小叮当是最棒的。”

老实说,作为从小就被“别人家孩子”比到大的我,真的是最最讨厌的就是比孩子,比老公,比父母,比车比房比收入……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这本来好好的孩子,好好的日子,非要去和别人比,简直是自找不痛快。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你嘴里的“榜样”,孩子心里的“阴影”

说说我亲妈吧,从小到大,她就爱把我们和别人各种比较,我们兄妹仨封她为“比神”。

记得初中时有次很搞笑,邻居哥哥进了特长班,我妈于是成天在我面前说,别人家哥哥学习怎样怎样用功,上厕所都拿着书看。

有次邻居哥哥正好来我家上厕所,拿了本书,我妈立马逮住机会,说:“这么用功啊,看啥书啊,也给我家丹丹看下吧!”

谁知那哥哥来了句:“婶,这武侠小说,她女孩子看不了……”

我妈当时尴尬的啊。

说实话,小时候我妈刚开始把“别人家孩子”挂嘴边的时候,我还觉得惭愧、自责,眼巴巴地去观察那个“别人家孩子”,想着我到底怎么做才能和她一样。

但后来说多了,我真是一听就反感。

因为“别人家孩子”,在我的心里永远不是“榜样”的形象存在,而总是以一个否定我、打击我的姿态出现。

有一段时间里,我甚至讨厌起我妈嘴里的那些孩子。

在“别人家孩子”的楷模光耀下,我只觉得自己身上那些小缺点小毛病,被照的无限清晰,无处遁形。

母亲嘴里是在说着“别人的好”,可在我当时幼小的心里理解到的就只有一句话:“我不喜欢你,你不如别人!”

一个孩子在自己亲生父母那都得不到认同感、存在感,那所谓的价值感、安全感又从何谈起?

亲子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又从何谈起?

今天爸妈口中的标杆是东家小明,明天就换成了西家小张,这样换来换去,变化莫测的“榜样”来回辗压孩子的自信。

这让我们似乎感到自己永远都不能令父母满意。

那种自卑与无力就这样由心而生。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第2张

孩子还没拼爹妈呢,你为什么拼孩子

知乎上有人问道:“如何看待父母爱提‘别人家孩子’?”

其中点赞最多的一个答案是:因为“和逼自己比起来,逼孩子容易多了。”

确实,当我们总觉得“别人家孩子”好时,却忽略了“别人家孩子”是出自“别人家父母”。

一个成人的成败可能有自身的原因,可一个孩子的优劣却更多的是由于“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养育”。

老是只看到别人家孩子好,却看不到别人家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付出,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

这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行为。

以为提“别人家孩子”有多好,就可以刺激孩子改变,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教子无方的表现。

这只能说明我们对孩子为何不能变好一无所知。

本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应该与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孩子改变,鼓励孩子改变。

可你啥也没做,以为随口一句“别人家孩子”就能让孩子有样学样的改变,你觉得这可能吗?

你老婆说“别人家老公”怎么怎么样,你老公说“别人家老婆”怎么怎么样时,你是什么心情呢?

你因此就变得和“别人家”一样了吗?你都不爱被比较,凭什么这样去对孩子呢?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第3张

儿时不“攀比”,长大才胜出

而过度的攀比,除了毁掉孩子的自信之外,更可怕的是毁掉孩子的合作能力、幸福感……还有格局!

尹建莉曾说过:“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当我们用“别人家孩子”,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比较”这事上来,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就会逐渐分散。

竞争和不被父母认可的焦虑感,开始消耗孩子的精力,一个内心脆弱的孩子就这样诞生了。

一个孩子在攀比中一开始是不满意自己,接着就是敌视他人。

在比和争中,孩子学会了防范,学会了争强好胜,学会了打小报告......

父母病态的“攀比”,令“赢过别人”的竞争感,成了孩子人生中最高的渴求,这种对赢得渴求超过了他们对爱、对融入的需求。

他们永远惴惴不安,内在的和谐已经遭到了破坏,周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他比较、竞争的对象,他如何习得合作与分享?

别人有的东西我通通都要有!

在比较中迷失自己的孩子,满脑的焦虑与虚荣,他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一个童年总生活在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之中的孩子,他的大格局又从何而来?

在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比拼的从来不是“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孩子若从小健康开朗,双商健全,自信平和,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在未来的人生中,又会有什么样的“比较”会把他彻底打败?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第4张

我们要给孩子建立的不是“榜样”

而是“榜样行为”

我们可以给孩子建立榜样,可以引导孩子去与他人比较,但我们需要更加谨慎,用更加尊重、客观的方式:

1、选择与孩子年龄、能力更方面条件相近的孩子。如果榜样和自己相差太大,目标定的过高,只会给孩子带来挫折感,不可能让孩子产生模仿的愿望的;

2、明确值得模仿的具体行为,别老说别人怎么成功,而是应该多告诉孩子对方是具体做了什么成功的。

并且不要盲目神化“别人家孩子”,也要让孩子了解对方在成功的过程中也曾失败想放弃的。

3、客观比较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在提出别人家孩子优点的同时,也告诉孩子你也有你独特的,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

4、比起让孩子从父母口中被动地听到“别人家孩子”的存在,不如自然为孩子设计多与“别人家孩子”接触的机会。

让“别人家孩子”的那些好行为多次自然展现在孩子面前,耳濡目染,形成清楚明确的记忆。

5、当孩子有了任何进步,请不遗余力毫不吝啬地表扬孩子,具体的指出孩子的哪个行为做的好,你的肯定永远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6、比起孩子,最应该去找寻榜样的,应该是我们自己,身教重于言传,比起“别人家孩子”,你永远是孩子最真实最亲密的楷模!

总之,“别人家孩子”这种打击孩子的话,请别再挂在嘴边了。

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成为自己。你眼里没有孩子,孩子眼里便也没了自己。

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实现,也只会剩下无尽的空虚。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生真正的成功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一生,自我实现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高层次。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