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你的客套话,伤到了我的孩子

你的客套话,伤到了我的孩子

来源:婴育儿    阅读: 1.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妈妈,我要买那个长头发的娃娃。”“好呀,老板给我那个黄色长头发的娃娃。”老板一边拿娃娃,一边说:“长头发娃娃好看吧,你也留长头发吧,也好看!”闺女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妈妈,为什么我没有长头发,我不漂亮!”

“妈妈,我要买那个长头发的娃娃。”“好呀,老板给我那个黄色长头发的娃娃。”老板一边拿娃娃,一边说:“长头发娃娃好看吧,你也留长头发吧,也好看!”闺女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妈妈,为什么我没有长头发,我不漂亮!”

孩子撅着小嘴,看着长头发的娃娃。

“没有啊,短发也好看!”我知道这样的回复有点应付差事。其实有时候也许就是别人的玩笑话,但是孩子却当真了。

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比如:

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门朋友就说:“哎呦,你家的宝贝又胖了啊!”

家庭聚餐,孩子不爱吃鱼,亲戚说:“你怎么能挑食呢?坏孩子才挑食。”

到超市买菜,偶遇邻居,邻居看着购物车:“给孩子买这么多零食啊,孩子这么能吃啊!真健康。”

其实这些都是朋友和邻居刚一见面的客套话,也是无心一说,但是孩子却久久挥之不去。

你的客套话,伤到了我的孩子


客套话堆成小标签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比如:“你家孩子长得挺高,怎么胆子那么小?”“你妈妈要生小妹妹了,以后不要你了”“笨蛋,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那么以后他可能会按照你说的来做,来证明这些说法,大人越是说孩子胆小他反而更胆小,大人越是说孩子不听话他反而更调皮,大人越是说孩子笨他或许就越笨了。既然标签具有导向左右,那不说笨、丑、调皮、挑食这种负面的,说点正性的是不是就好了?当然不是。我们一般给孩子贴的这种标签都是很片面的。比如,“你家孩子不爱说话,真老实!”难道不爱说话就是老实?有些孩子从小就被贴上“老实”“懂事”“漂亮”这些标签,其实就是旁人的客套话,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无心之中,给孩子贴了一些标签,那就给了他一个暗示。因为在孩子心里,大人是权威,大人说的都是对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年龄越小,对家长的说法越易于认同,也就是他并不容易分辨家长说的是不是客观、公正,我们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比如,饭桌上,孩子不爱吃鱼,也许只是因为那天的鱼做的不好吃,并不是挑食。比如,孩子没有把妈妈买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也许只是因为他以为玩具不会回来了,并不是自私。比如,孩子做错一道题,只是因为今天累了有点粗心,并不是笨蛋。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这一天,这一个时刻有了某一行为和表现,但我们却直言不讳的给孩子贴上了各种标签,而这种标签却常常是概括性的,片面性的。仅仅因为孩子的一两次表现就断定孩子是这样的人,这随手贴的标签不仅让孩子苦恼也让孩子很有可能按照这些标签被导向。

我们总会遇到朋友、邻居,避免不了客套话,又不想孩子被贴标签,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这该怎么办呢?



把客套话的小标签利用起来

1、别被标签下了套

外人会给孩子贴很多的标签,而这些标签都是别人给的,不是孩子自己得来的。我们不能被这些标签所迷惑,不能因为这些标签就断定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人,给孩子定性。标签有时候是一句客套话毫无根据,有时候也是一种投射,可能他挑食不吃鱼,就认为孩子不吃鱼也是挑食。我们要对这些标签加以区分,哪些是真如所说,哪些是无理无据。通过孩子平时的表现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具有这样的品质。

就拿挑食来说,我们需要观察孩子是不是平时都不爱吃鱼,还是只是那天没有吃,如果孩子就是每次都不吃,那我们就要告诉孩子:“鱼是有高蛋白的营养物,你在长身体,需要吃鱼哦!”但是如果只是那天没吃,或许仅仅因为那天的鱼做的不好吃,我们反而可以表扬孩子:“你不是挑食的宝宝,真棒!以后还要多多吃鱼。”

2、强调孩子愿意成为哪些标签

孩子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坚持这个标签,慢慢地或许这就变成一种认同。我们被贴标签是因为人的大脑会自动为各种人编码,然后通过这些被简化的标签来记住这个人,比如小张是幽默热情但没责任心,小王严谨努力但不够灵活,这些成为他们的标签但也被我们记住。所以,如果孩子被贴了“善良”“写字好看”这样的标签,孩子也愿意成为这样的人,那就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成为善良,写字好看的人,或许孩子每天回家练字就是因为隔壁老王说他写字好看啊。

标签像落叶一样飘落,我们只需要捡起自己觉得好看的那一片。人们对孩子的评价各种各样,漂亮、善良、内向、挑食、倔强,好的不好的一股脑都会进入孩子的耳朵。孩子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同自己,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标签和孩子的“交集”,平时多观察孩子,在标签中看到孩子的优点和不足,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的好与不好,慢慢地孩子也会更加了解自己。如果隔壁老王的“写字好看”可以成为孩子不断练习写字的动力,我们多加强化不是更好吗?

生活在这个信息过剩,浮躁表面的时代,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甄别、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论为了自己还是别人,都不要给别人贴标签,学会筛选的同时也要懂得利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不是一个标签可以概括的,保持客观和耐心,不让孩子迷失在“客套话”中,发现真实的孩子,看见美好的孩子。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