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孩子再小,这些事也绝不允许做

孩子再小,这些事也绝不允许做

来源:婴育儿    阅读: 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做错事,丢的是妈妈的脸,反映出来的是妈妈在教育上出现了问题,更严重的是影响孩子的未来。即使孩子再小,这些事也绝不允许做!

孩子再小,这些事也绝不允许做

孩子做错事,丢的是妈妈的脸,反映出来的是妈妈在教育上出现了问题,更严重的是影响孩子的未来。

女儿放学回家,绘声绘色地描述:学校通过监控录相抓到了小偷,是一个三年级的小男生。他专门趁哪个班级没人时走进教室,偷老师包里的钱。有的老师发现包里钱少了报警调录相发现的。

学校把这个小男生的妈妈请到了学校。这个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这孩子只她一个人带,没时间好好管,以前拿过别人的东西,她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没想到会发现这样的事……

《三字经》里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降生之初都是善良、美好的。但《三字经》也说过,“苟不教,性乃迁”,孩子要从小接受好的教育,才能保证这种“善”持续下去。

教育孩子有些时候、有些方面可以“惯”,但有些事情坚决不能允许孩子做,多小都不行。

一是骂人。

有很多人脏话不离口,不管身边有没有孩子,会不会影响到孩子。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说话带出“妈的”一词。我大为震惊,这孩子从哪儿学的?赶紧告诉她这是骂人的话,坚决不能学。这样一说,她记住了,真的再没有说过脏话。

这一方面的修为,父母的管教非常重要。即便父母不骂人,走到街上,走进人群,也难保听不到有人说脏话。小孩子觉得新鲜,很快就能学会。父母时刻注意着孩子的动向,及时制止才不会让事态发展下去。

小W没时间,她的孩子平时由爷爷奶奶带。周围的邻居中有爱逗孩子的人,用糖果诱惑孩子骂人。小W没注意,等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反应她家孩子说脏话,她才知道,花了很长时间帮孩子把这个坏毛病改掉了。

二是打人。

好不容易当上爷爷的人最喜欢和孙子没大没小地玩。

我有一个亲戚,经常允许孙子站在他头顶上蹬来踩去。孙子头一次打了他一巴掌,他竟当成好玩的事,哈哈地笑着,让孩子再打一下。孙子以为这是好玩的游戏,从开始打爷爷的手,到打爷爷的脸。有一次把爷爷打疼了,奶奶训起话来,爷爷还不乐意了。

这个孙子在春节到亲戚家玩时,打人的劣性让全家人都很没面子。他抢不到小妹妹的玩具,反手把小妹妹打哭了。他妈妈连忙制止。他却连妈妈都打,看傻了亲戚家的人。

他妈妈痛下决心,就算打服他,也要让他改掉打人的坏毛病。

三、拿人家的东西。

不经允许就拿人家的东西,其实就是“偷”。

小孩子最初会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但大人知道啊,如果不及时告诉孩子,任孩子自由发展,那就应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那句话了。

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偷窃犯,都是从尝到不劳而获的甜头起步。就像女儿学校里发现的小偷,如果他小时拿别人的东西,被妈妈制止了,怎么可能变成偷老师钱的学生呢?

当小孩子有了物权意识,知道有些东西是专属于他的,这时就可以告诉他,别人不能随便拿他的东西,他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将物权划分清楚,孩子肯定不会拿别人的东西。

四、撒谎。

幼儿有一段时期会分不清现实中的事和他们想像的事。此时他们说出的不存在的事,不叫说谎话,不能同撒谎混为一谈。

孩子过了幼儿期,能够分清现实与想像,若故意隐瞒或者欺骗父母,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撒谎了。这时家长不及时发现、予以纠正,等孩子撒谎成习惯,再来改正就难多了。

以前的同事Z,提起她正上初中的儿子就很犯愁,她从不指望从儿子口中得知真实情况,因为他说的话十次有八次是假的。这令她苦恼透了。

她的经历给我提了个醒。我早早就告诉过女儿,坚决不许撒谎,否则得付出沉痛的代价。小家伙从小就知道这个要求,从没有挑战过我的底线。

五、占小便宜。

某朋友在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妈妈领着女儿逛街,见地上有十块钱,女儿便捡了起来,接着喊了一声:“谁的钱掉了?”她妈妈立刻说,“你傻呀,喊什么?快装起来。”

有这样爱占小便宜的妈妈,这女儿该多悲哀。

都知道现在各种诈骗活动多,他们利用的无非就是人们怕和占便宜两种心理,其中因占便宜而被骗的人要占大多数。如果没有贪欲,防范之心足够强烈,哪里能让骗子给骗去呢?

小孩子的防范意识、不占便宜的思想要靠父母来帮助强化。

闺蜜小Y领着女儿在路上捡到200元钱,赶紧跑去追前面掉钱的人。同事小C领着女儿在广场玩时捡到一个装有钱、卡、身份证的钱包,跑遍广场,打听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失主。

由家长这样言传身教,孩子未来被骗的可能性自然大大降低。

我们养育儿女既希望他们健康又希望他们幸福,而这都要求孩子必须拥有良好的养成习惯,从小就不要沾染上恶习。这样,孩子的美好未来肯定指日可待。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