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一切为了孩子,还是孩子为了大人的一切?

一切为了孩子,还是孩子为了大人的一切?

来源:婴育儿    阅读: 1.8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切为了孩子,还是孩子为了大人的一切?

一切为了孩子,还是孩子为了大人的一切?

家长可能未必体会到,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或许不是很出众的孩子来说,成绩单或许也成了噩梦。每每在学校考试之后,人手一份成绩单,上面印着全班同学的成绩,不按学号,而是按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名,有时候还会标上与上次考试相比的进退步名次。老师有可能还会根据成绩的高低对全班同学实施奖惩措施。

诚然,这样做可以充分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期下一次的努力和进步。然而,对于活跃在成绩单榜首的孩子来说,这是荣耀,是骄傲,但是对于排在后面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成了一种折损自尊心的屈辱。

之所以这么说,并非是因为孩子成绩好就有了原罪,更不是说孩子成绩不好就是理所当然,不能被教育,不需要进步。只是,除了成绩本身,那张成绩单背后所透露出的种种信息,才是家长们必须要关注的。

慧姐在生活中发现,许多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常常心理脆弱,得失心太重,面对重重困难输不起。这种种情况,如果追根溯源,恐怕与孩子们从小所受的大人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校总是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更是全方位投入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管自己每个月的收入有多微薄,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学这学那。然而,孩子们所学的越来越多,自由和快乐却越来越少,甚至还经常沉浸在与别人家孩子相比的得失心中。

其实,每个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争强好胜的,更多的时候,是学校、家长将竞争、输赢等等观念加诸于孩子们的身上,使得他们不得不在意这些。有些孩子拿到成绩单之后,如果发现自己考的不好,第一个反应就是:回家以后爸爸妈妈又要骂我了。

仿佛他们读书不是为了自己,竞争不是为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给家长一个交代,以期自己回家之后不会挨骂而已。孩子们把成绩单拿回家以后,家长们会将名次、成绩比来比去,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如别人。哪怕发下的成绩单里没有标明名次,家长们也会不厌其烦地一个个去比较、去排名。

别人家的孩子,这是许多孩子心目中永远的噩梦。别人家的那个孩子,学习成绩优良,体育技能高超,甚至还多才多艺,无所不能。那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尊老爱幼,全面发展地近乎完美的存在,甭管人家究竟是不是这么完美,至少在家长口中是的。

从小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长大的孩子们,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将输赢看得比一切都重,久而久之,当成绩单发下之后,不用再去联想到父母如何如何,但凡自己的前面还有人,那种危机感和紧迫意识就不会消失。

正是由于家长们对孩子有时候过高的期待和要求,导致孩子在学校里遭受的种种压力,回到家以后也无法得到舒缓。受着大人们言传身教的影响,原本未必将输赢看的比生命还重的孩子们,渐渐开始觉得,只有自己比别人优秀,那才是快乐的。

渐渐的,原本该属于孩子们的活泼少了,压抑却多了,他们开始承受着自己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强大课业压力,过早地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而天真、稚嫩、无忧无虑,这些词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除了父母,学校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各大学校年年都在为顶尖学校排行榜上的排名做着不屑的努力,而排行榜的排名标准,正是各学校学生们的成绩和升学率。老话常说名师出高徒,而判断一个老师算不算名师,一所学校是不是名校的标准,常常便是学生们的成绩。

学校要业绩,而教育部门要政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既是学校的业绩,又是官员们的政绩。教育部门给学校施压,学校给学生施压,双重的压力逐级传递,全都重重地压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口号成为了一个个学校或在明或在暗的座右铭。

孩子们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懂得了多少道理,自身得到了怎样的升华,这些最好,都是虚的,别人看不见也摸不到。对于学校、教育部门来说,只有印在成绩单上的分数才是实打实的。

证明他们治下有方,成功地提高了孩子们的成绩和升学率,这是值得大肆赞扬,以标榜功绩的。至于孩子,付出多大努力,承受多大的压力都是应该的,成绩好了,自己也就好了嘛!读书是为了什么,可不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将来进入理想的学校吗?

教育部门是这样想,学校也是这样想,家长也多半这么认为,成绩才是孩子未来人生的保障,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学的好的要加倍努力学,学的不好的要更加努力赶超前面的同学。就在这样你追我赶的竞争之中,集体成绩不断被提高,而为了保住或者赶超第一名的位子,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而对于家长来说,知识也好,道理也好,升华也罢,那些固然对孩子很重要,学习成绩,却也依旧是摆在第一位的。学音乐、学美术,那些都不是为了陶冶情操,是为了中考高考加分。有些家长即使一开始没有这个想法,看到别人家的家长都带着孩子学这学那,自然也就动起了心思。如果人家都在学,就你不学,人家一个个都加了分,就你没的加,不是又拉开好几分了吗?

分数拿到手之前,孩子不愿意也得学,分数加上之后,孩子再喜欢也不能因此荒废了学业。这些在艺术家们眼里看来是如此高雅的艺术,就这样成了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考生们通往高分高校的跳板。

重重的枷锁加在孩子们的身上,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到了大学,这种无形的压力都有增无减。老师和家长经常以同样的话勉励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以后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到了大学里,就解放了。

是的,上了大学之后就解放了,这话一点也不错。可是每每上了大学以后才知道,解放之后,还有抗美援朝、三年饥荒、十年文革。论文、挂科、实习、就业,这些新的压力接踵而来,一点也不比当年的压力小。

网上曾经有一个段子,对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轻松程度,结果,大学所有的好处,全都败给了高中一句“可以挂科”。又是关于学习的压力,又是关于分数的竞争,在“解放”之后依旧如影随形地跟着学生们。

大学的成绩单里,通常只有自己的成绩。拿到这样的成绩单,有时候会有家长抱怨,“怎么只有你一个人的成绩啊?这样怎么和其它同学比较啊!”到了大学里,本该是培养各项实践经验的时候,可是十多年小学到中学的竞争比较,家长们早已经习惯,无论什么时候,都把成绩的优劣放在前面。

应试教育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即使当分数或许不再那么重要的时候,也依旧占据着家长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大学的奖学金,还不是看成绩排的名?那也是硬邦邦的分数,虽然评比的时候,总是附带着这样或那样的条件,看似是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到了真正操作的时候,除了成绩,其它的都是可以通融的。

到了大学里,同系,甚至同班的同学彼此之间修的课程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计算总分的方式也不一样,其实细究起来,本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每年评比奖学金的时候,总还是要这么强行地比上一比。

大人们从竞争攀比中得到快乐,却将无尽的压力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让他们也渐渐成为了非竞争不快乐的人。然后,在逐渐地,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下一代的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

每当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慧姐身边偶尔总有亲戚家的孩子抱怨,现在的学校,考试之前,老师常会对全班同学说,成绩好的同学,不要防着其它同学抄你,考试成绩是关乎班集体荣誉的,不能小气。成绩不好的同学,做题千万不能空着,就算往边上的同学那里瞥一眼,也得把答案写上。

如果这样的情况真实存在,甚至还相当普遍,那么学校对于成绩的追求,已近乎到了变态的地步。社会反复倡导的诚信,在业绩面前变的不值一提,而杜绝抄袭,竟然成了小家子气。孩子们在学校里,不但要承受课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有可能渐渐失去了对诚信的认知。

如果说成绩排名、施压督促,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学校的荣誉只是附带的,那么鼓励抄袭的现象,总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这样的教育,在表面上提高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慧姐不禁想问,这到底是一切为了孩子,还是让孩子为了大人们所在意的一切付出?

用尽千方百计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这对孩子们以后的人生自然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总是不可避免了忽视孩子本身的快乐。很小的时候,只要得到一颗糖,哇哇大哭的孩子就会破涕而笑。

等到孩子长大了,在各种竞争中挣扎着生存过后,即使堆在面前的是一整座的金山银山,只要转过头去,发现旁边的人不但有金山银山,还有一颗糖。不管多出来的东西,是那么地微不足道,只要别人拥有的比自己多,无论自己拥有多少,内心原本充实的快乐都会顿时烟消云散。

当然,即使家长早就明白了这一点,也无法去对抗乃至改变整个社会竞争的教育体制。竞争本身未必就一无是处,只是那些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的大人的竞争,总会给孩子施以巨大的压力。

2013年高考之后,有网友在网上发了一张图,并称,自打重点分数线出来后,西湖边上停了七条救生船,岸边上拉着横幅,上书着“高考不是唯一出路”八个大字。事后,那张图被证明是PS的,但网友们的情绪却折射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社会、学校和家长给孩子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

慧姐觉得,其实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并不难,只要家长不再一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再捆绑式地要求孩子非得爬上金字塔的最顶端,成为那个最耀眼的人。在寄予期望的同时,不要苛求他们太多。可以让他们多和自己比较,和自己竞争,只要一步步地战胜了从前那个不足的自己,终有一天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不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噩梦般缠绕,或许孩子们就会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竞争,去努力学习。少了压力,不见得他们就会学的比别人差,即使上的大学不如别人好,不见得他们就不如别人优秀。国内外有多少成功的人,他们上的大学并不是最顶尖的,可是顶尖大学毕业的人却要为他们打工。由此可见,成绩固然很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

即使,最终他们或许不会成为人群里那个最优秀的人,但他们内心那份巨大的快乐和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乐观心态,是任何从小生活在竞争之压力的所谓优秀人士都无法比拟的。他们的人生,也未必不比在高压之下高分进入名牌大学的孩子们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