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0岁开始塑造高EQ宝宝

0岁开始塑造高EQ宝宝

来源:婴育儿    阅读: 2.5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0岁开始塑造高EQ宝宝

塑造情商的主要因素?

Q:宝宝的情商是否是先天遗传的?

A:简言之,既是又不是。我们个性的某些方面的确是天生的,比如一些基本的性情特征:活泼程度、随和与否、适应性强弱、反应快慢、持久性、注意力的广度等。但在婴幼儿期,环境对于这些性格基本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没有一个人的情商是完全靠遗传的。大多数的专家认为,一个人的情商要比其他智力因素更容易被环境影响和塑造。

数十年的有关人类行为发展的研究表明,我们成年后变成什么样是“天生”与“教育”的共同作用。因此,爸妈完全可以在教育这方面努力,对宝宝情商的发展施加影响。

情商发育从何开始?

Q:情商什么时候开始发育?

A:宝宝的情商在出生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就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她在出生后有两种原始的情感——开心和不开心,这两种情感构成了宝宝早期的语言。宝宝通过这种“语言”来试探她们所处的新环境,并用之交流。她们通过这样“情感语言”来表达自己生理和感情的需求,然后从爸妈这里得到相应的回应。

新生儿通过表达对基本需求满足与否而引发的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来和爸妈紧密联系,并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感受安全感。在这样稳定的环境中,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情感反应区开始发育。慢慢地,宝宝从单一的不开心的情绪发展到其他多种负面情绪,诸如恐惧、生气和沮丧,从单一的开心的情绪发展为其他多种积极的情绪。通常情况下,这些初级的情绪都会在一岁前出现。

高情商比高智商更重要?

Q:为什么我必须要在关注宝宝的智商之前先关注她的情商?

A:这是因为相对于智商而言,在情商的发育与完善过程中,教育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宝宝出生后,情商是爸妈可以通过施加影响而进行改变的。而智商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教育的效果相对来说就要逊色一点。

另外,研究显示情绪安定的宝宝在学习和回放信息的时候效率更高。换句话说,拥有高情商的宝宝能更好地发挥她们智商的潜力。最重要的是,一个情商培养良好的人有助于通过“自我认知”的方式长久地保持快乐的心态,同时在人际关系方面也能做得很成功。

情商提高时的表现?

Q:我怎么才能知道宝宝的情商获得了提高?

A:目前虽然没有有关学龄前儿童情商的标准测试,但还是有一些方式可以帮助爸妈用来分辨宝宝的情商是否提高。

* 宝宝开始频繁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陈述,诸如“当你##时,让我觉得……”

* 她们会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代替原来的尖叫。

* 她们有关自身负面情绪的流露会越来越少。

* 发脾气的周期、频率和强度都会减少。

* 缓解负面情绪,诸如恐惧、悲伤和生气等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 你的宝宝开始注意并辨别他人的情绪表达方式,特别是兄弟姊妹或者是朋友的。

* 对于他人的情感表达,她们能够感同身受。

* 与其他宝宝的冲突会日趋减少,火暴争吵场面的控制会越来容易。

一个人的情商是否有规律可循或者是否可以检测?

我们并不幻想能轻易地建立一个简单的测试机制,或者可以把人类情感这样复杂的事务量化为一系列的数值。但是情绪化行为的某些方面的确是呈现出可测量的特质的。目前而言,对情商的检测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心理学上,对于情商的研究也只处于比较基本的阶段。一些检测方法已经得到应用(比如多元情商标尺、情商量表等),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地改进这些测试的方法。

发脾气

Q:宝宝大概什么时候会开始发脾气?

A:在1岁左右,宝宝就可能开始会发脾气。通常情况下,两岁左右肯定会出现这一迹象。事实上,开始发脾气正是“讨人嫌的两岁”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完全是正常的发育表现。虽然说所有的婴儿在感到不开心时都会哭泣,但这不是她们发脾气的表现。只有在她们有所行动时(和声带配合着),比如通过耍赖躺倒,又踢腿又跺脚等行为表达她们的挫折、失望和愤怒,她们才是真的在发脾气。

促进0~12月龄宝宝的情商发展

0~1 month

投入时间和精力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把宝宝抱在怀里、对宝宝微笑,和宝宝进行眼神的交流,及时对宝宝发出的信号和提示做出正确的反应。爸妈在宝宝身上花费的时间越多,越能对宝宝的需求进行正确的判断。当宝宝因为不快而哭闹时,要马上安抚她,爸妈平静的语调、愉快的面部表情、歌声、温柔的姿态、摇摆或温柔按摩都能让宝宝舒服起来。为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而做的一切尝试都能为宝宝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

当然也不用每时每刻都关注宝宝,宝宝觉醒时的独处对宝宝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爸妈要体贴宝宝独有的敏感和特殊需求,不要怕宠坏她。比如,有些宝宝总是要有人抱,这是因为她比其他宝宝需要更多的与亲人的接触,那就满足她多多抱她,这不是溺爱,而是未来情感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时并且尽可能地满足宝宝还能够鼓励宝宝更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1~3 month

* 有时候,爸妈不明白宝宝的需要是什么,宝宝到底为什么在哭。不用担心,宝宝其实明白你正在尽力尝试,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宝宝并不需要一位完美的妈妈或者爸爸,一位不断尝试直到成功的家长对宝宝就足够了。当需求不被爸妈所理解和回应时,对宝宝来说也有好处,宝宝会因此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培养了耐心。她也理解了一件事,妈妈和她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开的两个人。这种体会也能在未来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 让宝宝照镜子也能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她可以凝视镜中的自己,了解错综复杂的面部特征。婴儿也可能启动某种“互动”,与她的镜像咕哝。

* 在不同的时间段,宝宝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时宝宝需要互动和玩耍;在有些时候,则需要平静。爸妈要尊重宝宝不断转变的需要,在宝宝没情绪时,不要强迫她。

3~6 month

* 在和宝宝互动时,如果宝宝还没准备好或者没心情时,她会把头转开。爸妈要注意这些信号并做出反应。互动型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当宝宝不会说话时,可能是声音和表情、身体动作之间的对话。比如,爸妈在对宝宝说话时,停顿一下,看看宝宝会不会有所反应,如果他用声音来回应你,请重复她发出的声音;用动作,就请重复她的动作。这些经验能帮助宝宝享受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爸妈要花更多时间在这方面。

* 为了让宝宝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深刻的认知,还可以让宝宝玩和身体有关的游戏,比如让宝宝把手它放在她五官各部位,并向她解释。

* 尽管现阶段的宝宝还不会说话,爸妈还是要抓住各种机会帮宝宝表达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你拿不到玩具,不开心,对吗?”、“你和妈妈一起玩,很开心吧”,这样做能让宝宝更了解自己的想法。

6~9 month

* 鼓励宝宝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帮助宝宝,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当然不要设计得太容易,有点难度的游戏对发展宝宝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有好处。

* 在自我认知方面,可以通过陪宝宝一起看她的照片,跟她指出哪里是头发、哪里是眼睛,让宝宝把照片上的部位和自己的身体各部位联系起来。

* 当你需要离开宝宝外出时,不让宝宝知道而偷偷跑掉的方法只会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直接和宝宝道别,告诉宝宝你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虽然宝宝还听不懂你的话,但是能听出语气语调是在安慰自己。慢慢地,宝宝就会习惯你的离开。“躲猫猫”游戏也能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9~12 month

* 鼓励宝宝独立探索,必要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要完全为宝宝代劳。

* 在宝宝还没有学会说话之前,鼓励她用身体运动、手部动作、面部表情和音调表达自己。过度保护宝宝对宝宝的发展不利,因为在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宝宝等于失去了表达的机会。要让宝宝知道,如果宝宝不进行表达,爸妈不可能每次都猜对宝宝的心思。只有通过表达,别人才能理解你的想法。表达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刚开始,可能是通过表情表达开心不开心,慢慢就能学会使用语言。

* 就算会引发一些不方便,也不要阻碍宝宝在好奇心方面的探索。让宝宝觉得她能自由地尝试新事物、探索她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宝宝能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哦。

* 给宝宝一定的选择权,比如选择吃什么东西、玩什么玩具,这能帮助宝宝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