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过度开发潜能会扭曲孩子的生命

过度开发潜能会扭曲孩子的生命

来源:婴育儿    阅读: 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市面上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的智力和兴趣一定要早早开发,儿童大脑的发育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完成了,以后再开发就晚了,因此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元,通过自身的成长机制,以及外界的刺激,神经元之间形成链接,婴儿逐渐开发与其年龄相符合的反应、技巧、能力和记忆。这些链接不仅仅关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塑造个性品格,建立世界观。

过度开发潜能会扭曲孩子的生命

市面上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的智力和兴趣一定要早早开发,儿童大脑的发育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完成了,以后再开发就晚了,因此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元,通过自身的成长机制,以及外界的刺激,神经元之间形成链接,婴儿逐渐开发与其年龄相符合的反应、技巧、能力和记忆。这些链接不仅仅关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塑造个性品格,建立世界观。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会进行修剪(pruning),保存有用的链接,摒弃无用的部分。按照某些理论,人类大脑应用的平均值仅仅为其容积的10%,因此有些人力图通过早期人为的刺激来进一步开发大脑的应用。有的家长相信这样的理论,早早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为的是不漏掉任何一种可能开发出来的“本事”。

科学家通过对人类婴儿的试验和观察发现,8、9个月以下的婴儿有两项特殊的本领,一是能够辨认不同的猿类面孔,二是能够分辨出极其细微的语言发音差别。

但是这两样本事基本上过了8个月之后就消失殆尽。科学家们分析总结出这样一个理论:辨认猿类面孔以及细微发音差别对于婴儿的生存来说没有很多益处,反而侵占了有用的空间,因此大脑自动“删除”了这些功能,以便婴儿集中精力开发对其生存有益的能力。

每个人生下来都具备许多天赋和潜能,都有可能在音乐、美术、语言、舞蹈、运动、棋艺、文学、生物、科技等方面成才。但是我们不可能发展所有的天赋和潜能,不可能成为什么都精通的全才。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然而人的生命,也就是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如果我们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开发才艺上,势必会剥夺我们享受生活以及和亲友共享生命的时光,并且妨害我们最基本的健康。

大自然也在帮助我们选择。就好比一颗果树,如果每一根枝叶都保存下来,“平均”分配营养,很有可能到最后结不了什么果,或者结一些小小的酸涩果子。如果修枝剪叶,保存主要的枝干,去除次要的、发育不良的枝干,在成熟时期则能够结出硕果。

果树需要人为的修剪,但是人脑的发育基本上靠自然的修剪。人为的过度刺激和开发,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谓技巧之类的本领,并不很重要,多大了开始学都行。

就拿绘画来说,我不主张让孩子在8、9岁之前练习素描等基本功,他即使40岁了想当画家都来得及。徐浩渊博士在美国曾经被一台灭火器砸到头上,大脑受了轻度损伤。

医生为了她的康复,建议她去学钢琴。她那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也学得津津有味,弹得有声有色。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利普为了演好小提琴老师,40多岁勤学苦练了三个月的小提琴,就能跟大师级演奏师同台表演。

曾有妈妈质疑,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孩子多开发哪怕2%的脑力,难道不可以吗?   让孩子的脑力应用多出2%,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我们要衡量一下,为了这多出来的2%,我们的孩子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开发智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修复已经损毁的情商,则可能是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

早期开发的研究“硕果”都是在两极比较之下产生的,在那些得不到任何智力方面良性刺激的儿童身上,的确会看到飞速的进步。

在现代化文明的城镇当中,过度的刺激,反而无益于儿童的发展,孩子需要很多安静、独处的时候,也需要时间来消化所接受的各类刺激。

更何况,多年来,脑神经科学家进行的所有研究,都仅仅发现并证明了,缺乏恰当的经历或者有害的经历,会阻碍乃至损伤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进程;却偏偏没有找到确凿的事实和证据,说明怎样做才能够促进或者加速大脑的发育。

所有进入市面的理论,都缺乏长期效益(long-term effect)的证明。胎教、给婴儿听贝多芬莫扎特、闪卡、进行所谓的“早期开发”活动,等等,都的确能够取得短期的“提高” 智商效应,然而一旦进行长期效应的控制小组比较,这些早期开发活动毫无例外都不能证明自己有什么真正长远的好处。

而教育孩子,恰恰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我们具备远见,而不是短视。只要我们仔细想想:我的孩子在3岁会背唐诗、会心算口算,和他到了8岁再学会这些本事,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哈佛大学校长说,他们招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孩子过去有多么辉煌,而是考察他未来能够为哈佛以及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当一个小小的孩子,会煞有介事地背诵唐诗宋词时,会指尖翻飞弹出高难度的曲段时,大家看着觉得她很可爱,夸她“好聪明!”家长也会为生出一个“聪明”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却说,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富有创造性,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大多数都很聪明。凯根博士对富有创造性儿童的定义是:能够不断总结出事物不同寻常的品质并由此发明出对问题新颖的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儿童的创造性来源于三个性格特征:   第一,他们惯于发掘不同寻常的事物;   第二,他们乐于发表新奇观点;   第三,他们不怕犯错误。

富于创造性人物的最显著性格特征就是对犯了错误之后可能导致的羞辱无动于衷。培养并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需要早早把他们送进课堂接受灌输和培训,而是需要放手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和时间,并且不以家长的意志为先,不强迫孩子为了迎合和讨好家长而去违心地取得什么成绩。

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某些技巧,首先违背人类大脑的自然发育过程,其次侵占了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的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的亲密时光。

那么我们人类从小最最应该注重开发的是什么?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为情商辅助智商发育,情商为智商的发展铺垫道路,为智商的发挥奠定基础,离开情商,智商就是一堆废物。

知识可以后补,人格却很早就成型,今后改变非常困难。人的记忆和学习动力,是跟情绪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跟神经递质的分泌息息相关。

儿童早期的经历(尽管缺乏语言记忆)决定成年后对一切事物的情绪反应,也决定成年后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让孩子进行适宜他的年纪同时也力所能及的活动。

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度过快乐的时光,学习的过程中体内分泌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等等令他安宁、愉快的神经递质,从而让他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应对自如。

我们应该避免过早地要求孩子学这个会那个,对他施加压力,导致他一接触到学习体内就习惯性地分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等令他焦虑、紧张的神经递质,让他面对任何挑战都厌恶、恐慌、不知所措。

有些家长会说,“我是进行快乐教育的啊!我的孩子学习时挺高兴的,他/她还主动愿意学呢!”的确,很多孩子为了讨好家长,会掩饰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出家长愿意看到的样子。

但这并非意味着面对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时,他们没有经受压力,往往他们当时觉察不到这种压力,而是要等到一个放松的机会时,才通过无理取闹而宣泄出来。

很多脑科学家的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隐藏压力下的儿童,大脑的发育会受到损伤,记忆力会衰退,学习能力也会下降。  学龄前的儿童,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地长身体。

在这个时期,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精心照料保护孩子的身体,悉心关照呵护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情商,为他今后坦然面对生活压力而打下坚实的心理地基。

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研究和咨询工作,著有《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及《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国际化视野中的教育感悟》。

在多家育儿、时尚和心理类杂志及网站上主持专栏,并担任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以及中央教育台多部节目的长期嘉宾专家。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